中年危機是“中產階級男士專供”?
發布時間:2017-07-17 14:05
點擊量:次
中年危機是“男士專供”
據說,當一個男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前列腺問題,就意味著中年危機的來臨。中年危機常常被戲稱為“男人四十綜合征”,這意味著,中年危機似乎是“男士專供”,就好像“平衡工作與家庭”的難題是“女士專供”一樣。這是為什么呢?難道中年女人就沒有危機嗎?
這里的所謂“危機”,其實是指內心的一種巨大焦慮感,它源于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。
女人的社會理想設定就是家庭為重,或者至少要兼顧事業與家庭,一個婚姻失敗的女強人只會被認為是“人生輸家”。女人一旦達不到這種理想設定,就會產生焦慮感,因此才有“女士專供”的平衡工作與家庭問題。
按社會設定,一個女人最好的年齡是25歲(這是女人的最佳生育年齡),之后就是漫長的下坡過程。一旦過了40歲的“豆腐渣”年紀,不管你內心還有多少幻想和沖動,你的社會設定已經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陪襯,這個世界屬于那些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和位高權重的中老年男人。
現實中,除了少數自我意識極強的女人,大多數中年女人也確實默認了這種設定。雖然經常買衣服、做美容,卻無心控制發福的身材;雖然有一份工作,卻只是在職場混日子,毫無向上的進取心;雖然整天忙忙碌碌,但內心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。
中年女人不是沒有危機,而是身在危機中而毫不自知。中年女人的最大危機,就是這種沒有焦慮感的自我放逐。
反過來說,所謂“中年危機”這種中年男人的普遍焦慮,在某種程度上是一件好事。
焦慮其實是人在面對潛在危機時的一種心理預警。它雖然會導致痛苦,卻可以讓人保持警醒,就像一只時不時叮咬你的“牛虻”,讓你意識到可能什么地方出了問題,并積極尋求解決。所以,焦慮其實是中年男人對抗危機的一種積極方式。
那么,中年男人到底在焦慮什么呢?
與女人最好永遠25歲不同,男人的黃金年齡是40歲。按社會設定,一個男人,從除了滿腔雞血外一無所有的愣頭小伙,經過20年辛苦打拼,進入中年時,事業上至少混到了有一間獨立辦公室,生活上有房有車有妻有子,身體依然年富力強不失雄性魅力。這時候,論地位、論財力、論能力、論內涵,中年男人都完爆愣頭小伙——《蝸居》里的小貝拿什么跟宋思明比?
從這個意義上說,中年危機不僅是“男士專供”,而且是只針對像宋思明這樣的有一定身份地位的“中產階級男士專供”,是街邊攤煎餅的大叔享受不起的奢侈品。
據說,當一個男人開始關注自己的前列腺問題,就意味著中年危機的來臨。中年危機常常被戲稱為“男人四十綜合征”,這意味著,中年危機似乎是“男士專供”,就好像“平衡工作與家庭”的難題是“女士專供”一樣。這是為什么呢?難道中年女人就沒有危機嗎?
這里的所謂“危機”,其實是指內心的一種巨大焦慮感,它源于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。
女人的社會理想設定就是家庭為重,或者至少要兼顧事業與家庭,一個婚姻失敗的女強人只會被認為是“人生輸家”。女人一旦達不到這種理想設定,就會產生焦慮感,因此才有“女士專供”的平衡工作與家庭問題。
按社會設定,一個女人最好的年齡是25歲(這是女人的最佳生育年齡),之后就是漫長的下坡過程。一旦過了40歲的“豆腐渣”年紀,不管你內心還有多少幻想和沖動,你的社會設定已經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陪襯,這個世界屬于那些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和位高權重的中老年男人。
現實中,除了少數自我意識極強的女人,大多數中年女人也確實默認了這種設定。雖然經常買衣服、做美容,卻無心控制發福的身材;雖然有一份工作,卻只是在職場混日子,毫無向上的進取心;雖然整天忙忙碌碌,但內心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。
中年女人不是沒有危機,而是身在危機中而毫不自知。中年女人的最大危機,就是這種沒有焦慮感的自我放逐。
反過來說,所謂“中年危機”這種中年男人的普遍焦慮,在某種程度上是一件好事。
焦慮其實是人在面對潛在危機時的一種心理預警。它雖然會導致痛苦,卻可以讓人保持警醒,就像一只時不時叮咬你的“牛虻”,讓你意識到可能什么地方出了問題,并積極尋求解決。所以,焦慮其實是中年男人對抗危機的一種積極方式。
那么,中年男人到底在焦慮什么呢?
與女人最好永遠25歲不同,男人的黃金年齡是40歲。按社會設定,一個男人,從除了滿腔雞血外一無所有的愣頭小伙,經過20年辛苦打拼,進入中年時,事業上至少混到了有一間獨立辦公室,生活上有房有車有妻有子,身體依然年富力強不失雄性魅力。這時候,論地位、論財力、論能力、論內涵,中年男人都完爆愣頭小伙——《蝸居》里的小貝拿什么跟宋思明比?
從這個意義上說,中年危機不僅是“男士專供”,而且是只針對像宋思明這樣的有一定身份地位的“中產階級男士專供”,是街邊攤煎餅的大叔享受不起的奢侈品。

中年危機的根源
悲催的是,中產階級大叔們剛剛有了點人生贏家的意思,怎么就突然危機了呢?
按照心理分析大師榮格的說法,中年危機是當你在具體的奮斗目標達成后,人生失去方向感而陷入的一種虛無狀態。
一種相反的說法是,中年危機是當你意識到“真實自我”和“理想自我”之間的巨大差距,而你的時間已經不多,可能再也沒有翻盤機會的無比焦慮。
哪種說法是對的呢?其實,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觀點完全可以兼容,用一個詞來概括,就是患得患失,具體來說,就是由理想幻滅感和虛假安全感構成的雙重壓力。
一方面,社會金字塔的頂部就只有那么幾個位子,大多數中年男人爬到半程時已經爬不動了。雖然嘴上不承認,心里面卻很清楚,這就是自己一輩子能夠達到的最高成就。每當捫心自問:“這輩子就這樣了?”內心的痛苦絕望是很明顯的。
而另一方面,你已經取得的那一點點成就,又帶來了想象中的安全。你不再是不計得失、一往無前的拼命三郎,而逐漸安于現狀、一心守成,體現在外形上就是大腹便便、油光滿面。問題是,這種安全感是虛幻的。
它給你帶來暫時的安逸舒適,讓你喪失警惕性和“饑餓感”,逐漸蠶食你的野心和自我驅動力,而這才是最要命的。
失去了自我驅動力的人生,就如同一艘失去了動力的輪船,隨波逐流,隨時有觸礁的風險。
你想從“開創”轉而“守成”,但是,守得住嗎?
特別是,雖然你號稱擁有20年工作經驗,但其實你并沒有刻意去20年如一日地精進自己的專業技能,而是很早就停留在一個舒適區域,安于做一個熟練工。那么,你所謂20年工作經驗所積累的實際技能水平,一個有心的年輕人也許用兩三年就可以達到。這時就很尷尬了。
這些年輕人腦筋更靈活、學習新東西更快、可以接受連續加班甚至吃睡都在公司。最最重要的是,他的工資只要你的三分之一。那么請你告訴老板,憑什么非要留著你?
前段時間傳出華為研發部門清退40歲以上的程序員,就是血淋淋的例子。據說任正非對此的表態是:“華為不是家,與員工是雇傭關系。”潛臺詞大概是,你過去的貢獻,公司已經用高薪回報你了;未來你沒有能力繼續為公司創造價值,只能走人。
這聽起來很殘酷,卻是一筆公平交易,甚至是現代企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。否則,難道要回到過去那種人人終身鐵飯碗的大國企制度?
總之,中年危機就好像,你在漫長的打怪升級中耗盡了你的紅藥瓶,對于即將開始的游戲下半場,有點不知所措。
按照心理分析大師榮格的說法,中年危機是當你在具體的奮斗目標達成后,人生失去方向感而陷入的一種虛無狀態。
一種相反的說法是,中年危機是當你意識到“真實自我”和“理想自我”之間的巨大差距,而你的時間已經不多,可能再也沒有翻盤機會的無比焦慮。
哪種說法是對的呢?其實,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觀點完全可以兼容,用一個詞來概括,就是患得患失,具體來說,就是由理想幻滅感和虛假安全感構成的雙重壓力。
一方面,社會金字塔的頂部就只有那么幾個位子,大多數中年男人爬到半程時已經爬不動了。雖然嘴上不承認,心里面卻很清楚,這就是自己一輩子能夠達到的最高成就。每當捫心自問:“這輩子就這樣了?”內心的痛苦絕望是很明顯的。
而另一方面,你已經取得的那一點點成就,又帶來了想象中的安全。你不再是不計得失、一往無前的拼命三郎,而逐漸安于現狀、一心守成,體現在外形上就是大腹便便、油光滿面。問題是,這種安全感是虛幻的。
它給你帶來暫時的安逸舒適,讓你喪失警惕性和“饑餓感”,逐漸蠶食你的野心和自我驅動力,而這才是最要命的。
失去了自我驅動力的人生,就如同一艘失去了動力的輪船,隨波逐流,隨時有觸礁的風險。
你想從“開創”轉而“守成”,但是,守得住嗎?
特別是,雖然你號稱擁有20年工作經驗,但其實你并沒有刻意去20年如一日地精進自己的專業技能,而是很早就停留在一個舒適區域,安于做一個熟練工。那么,你所謂20年工作經驗所積累的實際技能水平,一個有心的年輕人也許用兩三年就可以達到。這時就很尷尬了。
這些年輕人腦筋更靈活、學習新東西更快、可以接受連續加班甚至吃睡都在公司。最最重要的是,他的工資只要你的三分之一。那么請你告訴老板,憑什么非要留著你?
前段時間傳出華為研發部門清退40歲以上的程序員,就是血淋淋的例子。據說任正非對此的表態是:“華為不是家,與員工是雇傭關系。”潛臺詞大概是,你過去的貢獻,公司已經用高薪回報你了;未來你沒有能力繼續為公司創造價值,只能走人。
這聽起來很殘酷,卻是一筆公平交易,甚至是現代企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。否則,難道要回到過去那種人人終身鐵飯碗的大國企制度?
總之,中年危機就好像,你在漫長的打怪升級中耗盡了你的紅藥瓶,對于即將開始的游戲下半場,有點不知所措。

如何應對中年危機
根據榮格理論,既然社會的金字塔結構注定了大多數人只能是極少數人的陪襯,那么,想要擺脫由此引發的中年危機,就應該讓自己跳出這種社會游戲,不再一味向外尋求,而轉向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和體驗。
當你改變不了世界,就改變自己吧,這似乎有點當逃兵的意思。不過,換個角度看,中年危機雖然有外界的客觀壓力,卻更多來自于一種內心的感覺,一種你對于時間的自我界定。
古代人壽命短,活到40歲差不多就進入老年了,所以韓愈說他“吾年未四十,而視茫茫,而發蒼蒼,而齒牙動搖。”現代人的預期壽命到七八十,所以40歲算是中年。
可以合理推斷,當未來人類預期壽命在百歲以上,那么40歲還算年輕人。
現實中,你雖然改變不了預期的自然壽命,卻可以改變預期的工作壽命。
如果把自己當成一個終身工作者,80歲才退休,那么,40歲時你才工作20年,還將繼續工作40年。
這時,你未達成的理想還有足夠多的時間來實現,你已經取得的成就不過是階段性成果。如果這樣想,構成中年危機的理想幻滅感和虛假安全感也就蕩然無存。
事實上,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,很多都是這樣的終身工作者。
有像巴菲特、索羅斯這樣,年過八旬還每天準點到達辦公室的人;有像德魯克這樣,92歲時還在堅持寫書筆耕不輟的人;還有一批高齡創業的業界大佬,如40歲創業的柳傳志、42歲創業的宗慶后、43歲創業的任正非、74歲再次創業的褚時健。
人生對他們來說是一場真正的馬拉松,當才跑完10公里時,哪有什么資格說“中年危機”?
當你改變不了世界,就改變自己吧,這似乎有點當逃兵的意思。不過,換個角度看,中年危機雖然有外界的客觀壓力,卻更多來自于一種內心的感覺,一種你對于時間的自我界定。
古代人壽命短,活到40歲差不多就進入老年了,所以韓愈說他“吾年未四十,而視茫茫,而發蒼蒼,而齒牙動搖。”現代人的預期壽命到七八十,所以40歲算是中年。
可以合理推斷,當未來人類預期壽命在百歲以上,那么40歲還算年輕人。
現實中,你雖然改變不了預期的自然壽命,卻可以改變預期的工作壽命。
如果把自己當成一個終身工作者,80歲才退休,那么,40歲時你才工作20年,還將繼續工作40年。
這時,你未達成的理想還有足夠多的時間來實現,你已經取得的成就不過是階段性成果。如果這樣想,構成中年危機的理想幻滅感和虛假安全感也就蕩然無存。
事實上,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,很多都是這樣的終身工作者。
有像巴菲特、索羅斯這樣,年過八旬還每天準點到達辦公室的人;有像德魯克這樣,92歲時還在堅持寫書筆耕不輟的人;還有一批高齡創業的業界大佬,如40歲創業的柳傳志、42歲創業的宗慶后、43歲創業的任正非、74歲再次創業的褚時健。
人生對他們來說是一場真正的馬拉松,當才跑完10公里時,哪有什么資格說“中年危機”?
熱點
企業排名
更多>>